“虫振农业”—青年学子展风采!

来源:东方资讯时间:2023-05-30 11:25:28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农业要进行农业生态转型,推进废弃资源利用”,明确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为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时进一步落实“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5月20日,山东管理学院益虫益农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在胡瀚文老师和王华云老师的指导下,走进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湖屯镇北王村,深入农村考察,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责任担当,体验乡土生活。

此次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为实践调研做足准备工作。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指导老师将实践团队分为两组,一组负责走访农户,另一组走向田间地头,分别从不同的调研角度对当地农村发展现状进行考察与评估。

墙面斑驳,炊烟升起,处处都体现着乡村独有的宁静和烟火气。团队通过走访农户,发现大部分住户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很少有年轻人在家,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团队了解到当地居民住户的种植业收益其实并不高,导致他们不得不放弃农业,转而投身到二三产业,大批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让北王村的农业难以有持续的发展。


(资料图片)

夏日当头,绿树成荫,此时正是“听取蛙声一片”的季节,另一组团队在滚滚热浪中来到了这片养育北王村村民的土地。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北王村农作物收益可佳,但是农业种植方式和养殖方式可以与时俱进,引进先进技术,基于北王村未全面普及粪便处理技术,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以及产生额外的污染,且随着环保监管逐渐严查,导致养殖场由于经营不达标进而倒闭,成为弃之可惜的空厂房。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在田间进行交流。

在实践调研后,每个人又针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提出了些许问题,大家共同讨论,针对提出的问题对项目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次调研,每一位团队成员的视野得到了开拓,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升,为了让乡村得到更好地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每个人都鼓足干劲,斗志满满,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项目的运行中去,为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徙木立信,落子有声,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益虫益农项目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最终成功落地运行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从2017年开始筹备到今天,益虫益农项目已经向20余家养殖场进行技术分享,同时建立了属于他们的生产基地和企业,并打算于2023年进一步扩大规模,预计带动农民增收10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项目技术通过实践团队,推广到了肥城市和禹城市等多个地区,实现年处理粪污近三万吨,新增经济效益近460万元,受到广泛社会认可。在实践过程中,益虫团队积极进行技术推广,配合领导视察,接待村集体学习,受到肥城市、东平县、禹城市等多个省市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

青山不负人,人定不负青山。乡村振兴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动物、植物、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益虫团队成员在采访中说道:当前,单一生产已不再适用农业的发展模式,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利用已成为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地调研让大家看到了北王村农业的现状,但也让团队看到了北王村更多的可能,如今益虫益农项目在北王村落地,绿色种养循环的新型农业运作模式让北王村的发展日新月异,环境也不断恢复原貌。

图为指导教师与实践团队在调研结束后合影留念。

作为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实践团队,益虫益农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肩负着的不仅仅是山管学子的精神风貌,更是社会发展的重担。在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的相互合作下,益虫团队为农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也希望通过对技术的推广,深化学校与不同地级市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实践中互相促进。同时,团队也在此呼吁大家: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追随国家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用热情筑起青年的红色之梦。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